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简称农科教联盟)是在原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亲自倡导下成立的。

[图]原教育部周济部长主持农科教网络联盟网站启动仪式并讲话

[图]教育部部长助理郑树山主持农科教 网络联盟新闻发布会
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江南大学八所兄弟院校通过协作方式建立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综合服务平台。
2003年成立以来,在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的领导下,紧扣社会热点,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有效途径,创新服务模式,全方位服务"三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农科教联盟组建了广泛的专家服务队伍,建设了10多个县级示范基地及100多个乡村服务点,面向"三农"广泛开展网络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文化综合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农村的欢迎。

[图]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领导支持 农科教网络联盟工作

[图]原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导农科教网络 联盟

[图]回良玉副总理在原教育部周济部长 陪同下视察农科教网络联盟建设情况
1、搭建"天、地、人"相结合的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建设了门户主网站和分节点网站。
目前,已经在北京延庆、密云、河北曲周、河北隆化、河北三河、内蒙、天津、山东等地建立了10余个各有特色的示范基地,配备了4个双向卫星站和24个单向卫星站,并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摄像头、接收机、网卡等硬件设备,安装了双向视频交互系统、 课件播放系统等应用软件。同时,积极开发信息服务终端系统,包括嵌入式多媒体信息系统、远程教育与培训应用系统、农作物病虫害专家系统等。
组织各成员高校建设相关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专家资源库、多媒体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等30多个大型数据库,开发多媒体课件180个,编印农业科技资料2万多份。制作农业实用技术电视节目100多个小时的。

2、推出新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定向培养班,招生对象以农村基层干部为主,特别是村委和村支委为主体的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骨干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面向村基层工作的干部。定向培养班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结合, 根据各地 区的实际情况推出"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已经在北京、江苏、上海、内蒙、山西、重庆、山东等省市进行了试点,先后招收了近1000位学员,培养了一支熟悉本乡村、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3、开展了"牛产业现代技术培训项目",探索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模式。中国农大与老科协合作,招募50多位专家教授,组建牛产业专家服务团。采取"折子戏"的方式,设计了牛产业的培训方案, 通过现场和演播室相结合录制了模块化、傻瓜化的多媒体课件近50讲。通过视音频交互系统,开展了12小时的远程实时答疑和咨询。河北隆化、内蒙凉城、安徽蒙城、河南南乐等示范基地, 组织10万农民通过课件点播、专家面授、现场指导、远程答疑、座谈交流、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参加了学习和咨询,解决了当地养牛户的实际问题,受到了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调查农村基层农民的切实需求。在河北曲周示范基地,针对基层农民推出了13个专题课程,通过收看课件、面授辅导、经验讨论、网上查询信息等方式,共有3万多人次参加了培训,辐射受益10万人以上。
4、组建了服务"三农"专家志愿团,召集各行各业具有相关技术、成果和经验的专家、教授100多名,通过网盟的信息平台,开展各种科技推广与应用、专家咨询和教育培训等公益性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典型案例:
1)在河北隆化基地3000多亩制种玉米遭遇罕见大斑病的时候,组织中国农大的专家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实时的远程会诊,指导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科学处理土壤和秸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挽回农民400多万元的损失。
2)在天津推广水产养殖技术。通过网上诊断决策系统、远程会诊、呼叫中心和移动式诊断决策系统、机顶盒推送系统等5种模式,建立了一种24小时服务咨询模式,促进科技入户,提高了当地的科学养殖水平。天津10个区县的示范面积达到22560亩,实现平均亩效益110.29元,新增经济效益6683.86万元。